2020年,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争端的严重冲击下,中国制造业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,实现了世界主要国家。制造业强国发展指数增幅最大,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完整优势。
2025年我国进入第二阵制造强国
过去五年,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从105.78上升到116.02。我国制造业总体走势稳中向好,市场实现快速反应,体现出各种生产要素的强大动员和组织能力,展现出迎难而上、勇于担当的“韧性”,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基本相同。按预期进行。
这是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、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《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得出的最新结论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。 .
《制造业强国发展指数》自2015年起每年连续发布,已成为客观评价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指标。
发展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
《报告》显示,2020年,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争端的严重冲击下,中国制造业经受住了考验。巨大的考验,取得了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强国发展指数增幅最大的成绩。在中国、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法国、韩国、巴西、印度的比较中,充分展示了完整体系的优势:规模优势是唯一稳步提升的,质量是唯一的。效益 基本稳定,创新动能活力增强,基础夯实,初见成效,绿色低碳有力地练习。 2020年9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排列与2019年相比没有变化;同时,我国虽然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,但在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上与第一、第二国家差距不断。萎缩,追赶步伐不断加快。
今年的制造业强国指数首次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的“韧性”特征。对此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表示,我国制造业的强大韧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积极应对国内多重严峻挑战,在国外,实现市场快速反应,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变现。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;产业体系完备,产品门类齐全,不断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;虽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存在一定的波动,但总体趋势稳中向好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从具体指标看,2015年至2020年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.03万亿元增加到26.60万亿元,年均增长5.84%;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;连续11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,制造业出口占全球比重从18.45%提升至18.70%,尤其是2020年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商 装备出口大国,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指出,从预测结果来看,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指数将非常接近日本。顺应当前发展趋势,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,按照既定规划继续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,到2025年我国可进入全球制造强国第二阵.但必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广阔市场的优势、“质量效益”子项对发展的贡献率等多重红利的叠加。制造业强国指数仍有待提高,全社会增速有待提高。研发投入没有向制造业倾斜,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。
中国制造业要着眼长远,把握现状
单忠德建议,“十四五”期间,首先要努力扭转我国经济发展“由实转虚”造成的要素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现象。二是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,着力构建和完善与我国制造业完整产业体系相匹配、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的创新体系,构建各类高水平创新平台,有效提升创新能力。三是加快产业基础能力评估,开展共性技术、高端技术、前瞻性技术联合攻关,解决“下游不信任上游、上游找不到下游”的应用难题。不断夯实产业基础。四是提高盈利能力,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、带动效应明显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,培育一批“专、特、新”、“单项”具有掌握了细分领域的独特技能。 “冠军”企业,加快培育优秀企业。五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业节能降耗和绿色低碳转型,逐步建立以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、能源消费总量为主的存量约束机制,努力实现减少资源消耗。六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,鼓励优秀制造企业“走出去”,参与国际合作,努力打造知名品牌。
朱高峰强调,中国制造业要着眼长远,把握当前形势,解决现实与现实、市场、资金、观念、作风、决策机制等一系列外在和内在的问题。 人才和结构。解决问题,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。